梁氏宗谱

 

 

 

 

 

谈“标准”

 

梁开华 《百科知识》199210

 

时下“标准”这个词很时髦。“什么什么标准化”屡有所闻。那么,什么是“标准”呢?所谓标准,就是体现特定事物的内在属性、外形特征等方面的一种模式,一种典型,乃至近乎共识(包括思维规律制约的特定归宿)的一种东西。实现标准最基本的要求,就是要使人为干预的对象在内在属性与外形特征上,符合、达到应具的格式。为使标准更为“标准化”,应重视与把握下述标准的有关“性质”。

标准的客观性  标准尽管是人的主观产物,却有很强的客观属性。标准的最直接表现的指标是质量。它必然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产生,隐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。比如书册簿本之所以大致按32长宽比例确定外形,是因为遵循黄金分割的美学原则。不注意这一标准,人们在感觉上就会很别扭。中药配伍的标准决不能仅看作是医生的经验数据反映。前人经验的总结,独创与药理的吻合,如此等等,效能,也就是质量,当然是用药标准的直接结果。另外,标准的相对关联指标是协调的。加工对象结束加工过程后的检验标准之所以是这样,不仅是由于因此达到了要求,够上了档次,还会是因为因此而恰到好处,因此而符合乃至审美的有关原则。因此,标准的“标准化”首先是客观的。而要臻于理想的客观化,就要求制定标准的人们深刻的熟谙、把握与之有关的知识、门道、要领等等。比如考试试题的标准化,不仅有知识域、覆盖面、题型、难易梯度等一应配比,还与教学条件,与本届学生的总体状况,与历届与往届考试阅卷的经验教训都有关联。更进一步,与拟题方式,语句组织,条件、结论的斟酌甚至题目排布,版面设计等等也有关系。有的逻辑与心理等因素的考虑无疑已超出对学科、知识面的认识与要求。

重视标准的客观意识有助于消除对标准的片面意识。比如随意性,比如想当然,等等。应注意到,标准形成了相对于加工成果的普遍认可方式,往往与生产的、设计的、研究的长期过程存在一定的时间差,即标准产生于生产的、设计的、研究的一定阶段。这也正是标准的客观性的必然反映。受标准检验的对象只有在形成结果、结论的过程中严格地按标准处置,才能体现客观标准的存在价值。

标准的权威性  标准的客观性决定了标准的权威性。首先,确定标准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的严肃的审慎的过程。它往往不是由一个人说了算,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是体现这一特色。但是,我们又应当看到,任何的标准严格地说,又必须是最后由以一个人或极少数人!说了算、审核、定调。越是重视这一点,把关者越是有关标准的权威,越具有多方面的优异素质与才能,才越是增强标准的权威性。

标准的权威性建立在标准的严肃性的基础上。不言而喻,既然是标准,其规范,其模式,就必然地具有示范意义。严格地说,标准的结果、结论也就应该同样是一个标准的样本。因此,对对象的人为干预,包括生产的、设计的研究过程,往往就应该是,甚至必然是:按照标准去做。

标准的权威性又建立在标准的群众性的基础之上。形成一种标准,当然首先应当是人们普遍认为是好的,优的,美的。而同时,又乐于按标准去做,而不是出于一种标准权威性带来强制性的无奈。标准权威的群众基础自然要求在形成标准的过程前,要进过充分的调查研究,要经过反复的论证检测,要经过一定的实行修正。

标准的权威性促成标准的影响力。有些标准的变化即可因此得到解释。比如改一斤的十六两制为十进制;比如改一斤的称谓为500克;等等。

标准的人为性  标准既然是由人制定的,不论怎样的客观化,自然的带有人的主观印记。

这种人为性,决定于社会发展的程度,决定于人的精神、知识、智力素质,决定于时代的基本风貌与思维导向,甚至还决定于地域、传统等等,总之,都是一定社会时代的产物。标准的人为性决定了标准的即统一化又可能多样化,但总的来说,是向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。这种统一趋向也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认识的必然反映。比如关于长度单位,逐渐统一于“米”,而米的精确表示,又终于以更臻精确于光速有关的一定比值所决定。所谓“国际标准”被推行,往往是因为国际标准更能集中人的智慧结晶,更能反映时代的科技水平,更为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,因而也更为带有权威性。

标准的不仅是明文规定的条条框框一类具体实在的东西,标准也常体现为人们共识一类的东西,包括经验的认识。比如处事的标准没有统一性的规定,但以诚相待,信义为上,等等,人们都认为应当如此。

标准的人为性也可能影响着标准的价值与意义。这就体现在人们在执行标准的时候,有意无意地会出现一定的偏差。前面已经说过,标准客观性的指标是质量与协调。质量体现为要求与档次,协调体现为恰到好处。任何标准都有一个左右客观性能的“度”。比如金属件加工的光洁性,不同的需求对象有不同的标准。达到一定的光洁度也就恰到了好处,满足了特定的要求与档次。标准的偏差第一是破坏了协调,第二是降低了质量。只有加强标准作用的认识,才能化标准人为性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。只有强调标准的标准化,提高标准主观色彩的素质要求,才能遏制标准的人为化。

标准的相对性  由于标准存在人为因素,由于标准存在受思维规律制约的东西,因此,有些标准,存在着很大的相对性。这种相对性,不是标准的多样性的含义,而是标准的不够“标准化”与标准本身的偏差,是标准范畴的概念变异。比如在用人标准上,按共识的认识,应当是德才兼备,五湖四海;应当是大处着眼,用人之长。但古往今来,大量的例子表明了不少领导者的用人标准是唯我独尊,山头团伙,感觉与所好。这就是受主体的思维制约的用人标准变异。“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”。

标准的相对性还反映在标准的有效程度上。一些被制定为标准的东西,随着实践的推移,随着认识与要求的变化,将变得背离标准的内涵,到了一定的程度,人们便感到应当改变它,必须改变它。这时,原标准便将被新标准所取代,或是在相当的程度上被修正。标准的相对性要求我们站在较高的思想基点上来看待标准的本质。一方面,我们要遵循标准,按标准办事;另一方面,也不能绝对地盲从于标准的桎梏。对于已经显得不那么规范,不那么典型,影响质量与协调的标准,又要有胆魄来提议改造它,来努力完善它。特别是制定、颁布标准的有关部门,更要注意调查研究,注意检验对照,注意敞开信息反馈的渠道;更要既有审慎严谨的态度,又有挑战革新的精神,对待标准,不能严肃有余,动不得,碰不得,视为经典,奉若神明,以为牵一发而动全身;而不综合权衡,以更高、更远、更新的观念来考虑与分析标准中值得推敲、值得变动的甚至值得推翻的部分或全体。

 

 

改诗引发的思考

 

梁开华  《上海教育报》2000.5.26

 

    几个月前,一个外地的初中生寄来一篇诗稿,要求我帮助修改。我是搞数学的,为不至于拂了小孩子的一腔热忱与企盼,也就尝试着做了些改动,改完之后却有了些想法。

写东西,第一是要有内容,因之可避免空洞与做作,也不致形成小孩子最容易犯的杜撰臆测的发散联想的毛病。

记得国庆五十周年的晚上,走在街上,听见坐在自行车后的小孩对他的妈妈说,“妈妈,看了今晚的焰火,我作文有东西写了。”是啊,作文的基础就是在于观察生活,体验生活,这才使写出的东西不仅真,而且实。小孩子的联想是丰富的,唯其如此,更应要求小孩子多看,多想,底子正才能上得高档次。不要忽略那些相当平凡的、普通的、一般的、细微的东西,把这些很好的编织起来,就可能是美丽的,光辉的,杰出的。

有了形象的内容就有了足以良好的基础;有了强烈的体验就有了足以润色的灵气。古人论画竹,早已成竹在胸;写出好的作品,无不情同此理。

当然,做诗,写文章,绝不单单是有东西可写,就能写出好东西。写作毕竟不但要遵循一般的写作原理,还得讲究一定的章法,技巧。不待说,功力越是深厚,成就的作品越是优质。单以这首诗的修改而论,本人就急切地想到语文的字、词、句、序、节的基本功问题,仍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,花大力气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
字和词是语言表达的单位零件。措词用字的贴切、准确向来都是语文教学的敏感环节。然而,本人既是门外汉,也作为旁观者,仍认为字、词应用还是有问题存在。不要陷在应试式的对语句中的用词进行选择或挑选的无聊练功里,而本着组装机器的必要与协调,多分析原理、作用、效果。我想就我改动的部位里,也多少说明一些问题。比如“在我肩上,背负着您沉沉的希望”。既然是肩上,何以“背负着”?“希望”修饰以“沉沉”的,总好像难令人满意。多年来由于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,学生们普遍有匆匆做作业的不良习惯,规范表达极其地成问题,在其他学科的映射也随处可见。比如数学解题中“舍去”单写“舍”,对问题的回答往往是“能”、“不能”简单的几个字。所涉用词不通不当则比比皆是。习惯成自然,有的在初中、小学就已经积重难返。词(辞)不达意之处,这首诗中也多处存在。比如“给我增添的勇气”,“在一块块的黑板上”,“用汗水凝望人生的向往”,等等。

字、词组合成句,句式的毛病主要出在字词的用法及其结构上,字、词的基本功通过了,作文起码来说,也就像个样子了。

再就是序和节,也就是布局和谋篇。把要写的东西理想化地组织起来,相对于措词和造句,显然着眼点更高。为什么先说明字、词、句,再强调序和节呢?因为我们认知和解决问题,还是先易后难,循序渐进为好。字、词、句的问题,其实可以体现为一个学习和积累的问题;序和节,也就融和着思想、修养以及境界等等。需要磨练的过程更长。

序,关联到什么先说,什么以后说,怎样去说,以至更恰到好处;节,则应分为哪几个大的框架,从哪几个方面去说,到什么程度为妥,等等。这才显得脉络分明,有条不紊。评论家们早就说过,清楚是大师的本色。而要做到清晰,流畅,既自然却缜密,就应在作文的较早阶段抓起,高起点才能成就高档次。一个学生较早地注意、重视和把握了写东西的最基本要领,无疑也就为理想的提高表达能力奠定了基础。再加上砥砺与磨练,也就容易提高。现在的问题依然是,相当多的学生仍对此并无意识,处于非自觉状态;或者所学所用,与转化为笔头的工夫有所脱节,形不成带有指导性的理念。本人对这首诗的改动,尽量地“照搬”原句和原意,个别词的修饰有改变,重要的应当是表达次序的整饬。由于一首不短不长的诗,无所谓节不节,序的问题也就更为突出更为重要。仔细的阅读和对照,可以感受其中序的整饬的工于匠心。这也才使诗的品味有所升华。另外,本人生怕改动破坏了小孩子的语气和心态,犯忌于成人化。由于最充分的保留了原来的东西,总体上还说得过去。

记得以前的语文考查,就是一篇作文说了算。现在的语文测试,情形则复杂多了。本人搞数学不敢对此妄加评论,但一个总的感觉却是,尽管基础知识免不了经常讲反复做,作文还分大的和小的,但和语文相关的问题还是普遍且严重。要求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远比其他学科为甚。本人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范畴内,就隐约感到一种过于模式化了的隐患很有害。笔者认为,考不考,教不教,考到考不到,既是教学不可讳避的矛盾,又不能因之过于敏感;重过程还是重结果,知识背景,问题成因,思路分析与步骤配套,其比重究竟如何,这些始终是争议的热点。语文的教学与考察,是否也过于模式化,以至于对学生的认知与问题解决有负面影响,笔者只能是“试探”着提提。比如考试,能否把作文的能力与基本知识的应试能力交汇在一起呢?尽管在问题对错方面,评分标准方面,难于把握的因素更重,批阅难度当然更大,但从能力培养,素质检测的角度来看,这样做似乎更为有利,比如我们不妨把一篇学生不成熟甚至不理想的作文拿出来,就作为试卷设置相关要求。比如标出其中不恰当的用词多少处,可对应多少分;纠正几个错字可对应多少分;指出那样写有怎样的欠缺之处;联系思想、主题、表达方式等等,又应该和可以怎样写,然后形成一个与此相关的作文命题。这样,一个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,语文能力的应用与发挥,以及直接关联写作的思想的深度与广度,表达的状况与潜力,也就都包含其中了。

《改诗引发的思考》附录

赞 颂 老 师

     原作 王  霞(写于上初二时);
     改诗 梁开华

您,辛勤的园丁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托起祖国的花朵,

托起了祖国的花朵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撒在世界遍野,

撒在世界遍野;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――您,辛勤的园丁。

您亲切的叮咛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给我们增添勇气,

给我们增添的勇气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向着高的山顶攀登;

向着高的山顶攀登;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――您,亲切的叮咛。

在一块块的黑板上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简朴的讲台上,

记下了您无限的深情;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闪烁着您辛勤教导的身影;

一支支的粉笔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简陋的教鞭下,

指点知识王国的迷津;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开拓着走向理想的途径;

在一个个朴素的讲台上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写了又擦、擦了又写的黑板,

闪烁着您辛勤教诲的身影;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记下了您无限的神情;

一根根简单的教鞭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长的变短、短又换长的粉笔,

开拓着走向理想的途径;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指点出知识王国的迷津;

啊,老师,您在自己耕耘的土地上,       啊,老师,您在自己耕耘的土地上,

播撒着未来希望的种子;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播撒着未来希望的种子;

您在金秋的田野里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金秋的田野,

收获着耀眼的诗行。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收获将映射耀眼的诗情。

您,那鼓舞的目光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啊,老师,您那鼓舞的目光,

拨开我心中的迷惘;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拨开我发展中的迷惘;

您,用亲切的话语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您那亲切的话语,

赶走我心头的惆怅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赶走我成长中的惆怅。

在我的心里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我的心里,

铭刻着您谆谆的教诲;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铭刻着您谆谆的教诲;

在我的肩上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我的肩上,

背负着您沉沉的希望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背负着您深深的希望。

是您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是您,

用心血铸就我们的辉煌;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用汗水凝成人生的向往;

是您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是您,

用汗水凝望人生的向往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用心血铸就桃李的辉煌。

您将自己化成美丽的红烛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您将自己化成美丽的红烛,

把我们前进的路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把我们前进的路,

照的好亮好亮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照的好亮好亮...

啊,老师,您是光荣的、伟大的!         啊,老师,您平凡,您高尚;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的声音就像史诗的回响:

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――您伟大,您荣光!